作者: 孙涛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5-09 10:13
4月30日,郓城水浒好汉城的青砖黛瓦间,“钱捍摄影艺术空间”落成典礼暨《中国好汉四胞胎》摄影作品展启幕。这场以时光为轴的艺术盛事,为钱捍持续32年追焦四胞胎成长的影像长卷悄然落下帷幕——那些曾在快门下定格的啼哭、欢笑与蜕变,在展厅的光影交错间凝结成永恒的生命注脚。
镜头里的“共生哲学”:从记录者到共建者的生命共同体
1993年那个寒冷的清晨,时任《大众日报》摄影记者的钱捍接到四胞胎即将降生的消息。他没有想到,这场普通的新闻采访会演变成跨越32年的生命守望。在手术室外,他不仅用相机定格了四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,更以“干爹”的身份走进这个家庭,成为他们命运的共建者。
钱捍的镜头始终与四胞胎家庭同频共振。当全家曾蜗居12平方米筒子楼时,他奔走于工厂与政府之间,为四胞胎争取每月160元补助;当孩子们面临入学难题时,他组织捐赠仪式凝聚社会爱心;当四胞胎参军报国时,他又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在辽宁舰上的青春风采。这种“共生式创作”打破了传统纪实摄影的旁观性,将镜头升华为改变命运的力量。正如四胞胎母亲苏立新所说:“没有钱捍,就没有孩子们完整的成长档案,更没有我们一家今天的幸福。”
钱捍的“共生哲学”不仅体现在四胞胎家庭,更贯穿于他50年的摄影生涯。在山东峨庄,他连续拍摄近40年,用镜头见证乡土中国的变迁。1988年,他的《我眼中的峨庄》系列作品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,他与峨庄村民建立的深厚情感,甚至促成了“峨庄艺术家之家”的诞生——让摄影艺术真正扎根乡土。
时间的雕塑家:32年影像长河中的时代切片
钱捍的创作如同精密的钟表,每年固定时间节点的拍摄构建起严整的“编年体”结构。2月14日的生日合影、9月1日的开学场景、春节的全家福……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显影为史诗般的叙事。他的镜头不仅捕捉个体成长,更将线性时间切片与时代背景叠加,形成独特的“三重复调”。
1995年协调住房的照片背后,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;2010年四胞胎身着海军军装的身影,与“辽宁舰”入列的大国叙事共振;今年四胞胎父母被授予“水浒好汉城文化旅游大使”,则是古城“忠义精神”的当代诠释。这种将私人记忆升华为公共文本的创作手法,使作品超越了家庭影像的范畴,成为丈量文明的尺度。
超越镜头的担当:用摄影守护文明的火种
钱捍的镜头从不是冰冷的记录工具,而是以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凝视,构建起生命与时代的对话。当个体命运的细流汇入时代的长河,他用镜头完成了一次静默的转化:让泛黄的家庭相册成为解码时代的精神图谱,使每一道岁月褶皱里的生活印记,都成为可供后人触摸的公共精神财富。
这种担当体现在他对拍摄伦理的坚守。面对四胞胎家庭,他拒绝摆拍煽情,坚持“先交心再拍摄”的原则。正如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所言:“钱捍的作品是用生命浸泡过的影像,每一个像素都流淌着人性的温度。”
暮色中的水浒好汉城,钱捍站在四胞胎的军装照前久久凝视。镜头里的少年已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,而他的白发里藏着32年的光影故事。这位用镜头雕刻时光的“共生者”,用坚守诠释了纪实摄影的最高境界——不是旁观,而是融入;不是记录,而是共建。
记者 孙涛